建筑书单终于来了!!!
自从上次分享了重量级景观书单后
宝宝们给小编投食很多
这次赶紧给大家推出建筑书单啦~
也是分量满满哦~
书单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分类
1.建筑初步
适合低年级的同学,初步接触建筑学的,大一大二打基础的课程,包括一些世界名校的课程。
2.空间建构
在了解了建筑入门知识后,渐渐引入专业的书籍。同样适合低年级的同学,初步接触建筑学的,在空间结构上进行讲解。
3.分析制图
在了解了建筑入门知识后,渐渐引入专业的书籍。适合中高年级的同学,用于辅助画图,进行专业的建筑绘制工作。
4.建筑理论
在学习并实践的过程中,都需要不断的补充理论知识。这部分是近现代的较为著名的设计师和设计项目的讲解,包括近现代的经典建筑理论,非常值得一看。
5.建筑史学
除了近现代建筑理论,这部分主要是古建筑历史,了解古代的建筑发展史有助于我们更系统的学习建筑,此次列举的书籍包括中西方建筑历史,非常经典和全面。
以下为从5个方面整理的40本书籍的详细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系列一:建筑初步
1
《建筑师的二十岁》
作者:安藤忠雄
在当今建筑学领域,伦佐·皮亚诺、让·努维尔、理卡多·雷可瑞塔、弗兰克·盖里,贝聿铭,多米尼克·佩罗的大名,可谓无人不知,大家对他们的建筑作品也都耳熟能详,但是他们作为一位建筑师的成长道路却鲜有人知。在1998年,时任东京大学教授的日本著名建筑师安藤忠雄邀请了当今世界上这六位炙手可热的建筑大师到东京大学和师生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畅谈他们年轻时的求学生涯和从业经历,《建筑师的20岁》这本书即是当时的访谈内容记录。
这些访谈生动而轻松,提供了一般画册、图书难以涉及的细节.其中有坚持,有艰辛,更有成功的喜悦,透露出大师们独一无二的鲜明个性,坦率真诚的人格力量以及他们对建筑设计的执著热爱。
2
《建筑语汇》
作者:爱德华•T•怀特
《建筑语汇》是一本介绍建筑构想的书,也是建筑设计者的参考书。构想是以示意图加简要文字的方式来表达的,这种表达方式是建筑设计独特的表达方式,对建筑设计师至关重要且必须加以掌握。《建筑语汇》将建筑设计的众多问题分为五大类,又将五大类细分为106项小专题,分门别类地整理了各种构想示意图。《建筑语汇》收集了上千个构想示意图,读者可对其加以模仿、发展、组合、改良成自己的构想,并能激发新的构想,同时还可增强绘制示意图的能力。
3
《安藤忠雄论建筑》
作者:安藤忠雄
本书是安藤忠雄根据自己给东京大学建筑系研究生讲课的内容写成的第一部著作。他在书中详细叙述了自己成长为一名建筑师的全部过程,披露了自己成才的“秘密”。用大量的篇幅讲述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方法论,讲述了自己20来岁时的生活经历、苦恼以及如何思考人生、思考社会、思考建筑的全过程。它是一本对处在人生最重要时期的年轻人具有启发意义的好书。我想凡是立志成为一名建筑师的青年都会从中受益。特别是对于没有机会进入大学学习的年轻人更具有参考价值。
4
《建筑设计入门》
作者:顾大庆
《建筑设计入门》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阐述有关课程设计的4个核心问题,即对建筑设计不同入门之"门径"的认识;如何以本地的建筑设计研究作为入门教学的参照系;实际制作的经验在入门教育中的重要性;以及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原则和方法。下篇则以图示的方式描述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
建筑设计入门课程的特殊性在于其对设计基本概念和方法的强调,以及使得一个初学者具备初步的建筑设计能力的教学目标,因此对有关教师在设计研究和教学法研究方面有更高的要求,具体就体现在课程设计中。
5
《欧洲顶尖建筑学院基础实践教程》
作者:安吉利尔
引领欧洲建设设计专业教学理念最前沿!
ETH建筑学院领军师资Marc Angelil教授Dirk Hebel教授等十位教师研究成果,
ETH建筑学院经多年研发的一套系统、完善的习题,配以资深教师的亲笔指导!
6
《哈佛大学建筑系的八堂课》
作者:洛菲尔.莫内欧
洛菲尔.莫内欧(Rafael Moneo)是一位知名勇敢的建筑师。他主要的作品包括在马德里的Bankinter银行总部、西班牙梅里达国立罗马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Roman Art in Mérida)、米罗基金会美术馆改建(Pilar and Joan MiróFoundation in Majorca)马德里‧阿托查火车站扩建(the extension of the Atocha railway station in Madrid)、麻省卫斯理学院大卫斯博物馆(Davis Art Museum at ellesley College)、斯德哥尔摩现代艺术与建筑博物馆(Museum of Modern Art and rchitecture in Stockholm)、休士顿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Fine Arts in Houston)以及2002年建成的新世纪教堂建筑的典范之作:洛杉矶圣母教堂(Cathedral of Our Lady of the Angels)等。
现在他也将以大胆的评论家之身分闻名。在本书中,他检视与他同期且全部都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八位建筑大师--詹姆斯.史德林(James Stirling)、罗伯.范裘利与史考特.布朗(Robert Venturi & Denise Scott Brown) 、奥多.罗西(Aldo Rossi) 、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an)、奥瓦罗.西萨(Alvaro Siza)、法兰克.盖瑞(Frank O. Gehry)、瑞姆.库哈斯(Rem Koolhaas) 、赫尔佐格与德穆隆(Herzog & de Meuron),讨论他们的理论态度、技术创新以及设计贡献。莫内欧对八位建筑师的探讨,是以既口语又深入的一系列当代建筑大师建筑讲座的方式展开。读者读到的不是冰冷、毫无感情的学术理论,而是莫内欧看待当代建筑时其独到深刻的信念与说服力。内文还辅以超过600张的图例作为解释说明。
轮番讨论每一位建筑师,莫内欧先是给予一个扼要的简介,强调他们的意图、理论关注范畴、施工程序;再转到作品方面,对他认为若要充分理解每一位建筑师必须要知道的决定性案子,提供细节的评论分析。
文章中用以描绘他的观点所加入的很多影像就如同他上课时快速播放的投影片般,当然,莫内欧的洞察力是如此的独一无二。这些介绍文并非我们可以在大学图书馆书架上轻易找到的那种莫内欧称之为「缄默论文(tacit treatises) 」的无表情介绍文字,而像是真正生灵活现地碰上当中的建筑大师、甚至可以借着莫内欧的解说和八位建筑大师棋逢对手般应对着。
7
《在AA学建筑》
作者:GAA中国同学会 编者:刘延川
在美国读书时,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一位AA来的老师,Rodney Place。也是因为他,我也差点儿去了AA;后来由于经济原因,留在了美国。通过Place先生,我多少也算受了些AA式的教育。我至今很感激他和AA。
—张永和 非常建筑主持建筑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建筑系教授 前系主任
《在AA学建筑》内容简介:AA,一个培养建筑大师的摇篮,一片孕育建筑梦想的乐土,一座体验实验思想的自由王国。是什么样力量造就了这座建筑学校的传奇?是什么样的特质让它吸引着世界各地热爱建筑的学子?《在AA学建筑》为三十位毕业英国AA建筑学院的建筑师们对其求学经历的回顾。书中以热情洋溢的对谈、睿智严谨的思考、轻松诙谐的调、真实深刻的感受,剖析了AA富有成效的教学体系和传承有序的独特文化,体现了求学者学习过程中的思考感悟与收获,也揭示了那些看似费解难懂的设计方案产生的过程及背后的故事。
这不是一本回忆录,不是一本宣传册,更多的是围绕AA的教与学展开的一场反映教学过程、探讨学习法、开拓设计思维、反思建筑教育本质的别开生面的讨论,是一本思想启发性读物。当信念、追求、理想渐渐远时,从《在AA学建筑》中,我们能否获得一些前进的力量?沿着大师的足迹,我们能否走得更远?《在AA学建筑》得到了当今筑界多位知名建筑大师及专家学者的联合推荐,适合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设计等相关设计专业师生借鉴学习,也适合相关专业教育研究者阅读与收藏。
系列二:空间建构
8
《建筑空间组合论》
作者:彭一刚
本书从空间组合的角度系统地阐述了建筑构图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书的第一章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了建筑形式与内容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第二、三章着重阐述功能、结构对于空间组合的规定性与制约性;第四章从美学的高度论证了形式美的客观规律,并分别阐述了与形式美有关的建筑构图基本法则;第五、六、七章以大量实例分别就内部空间、外部体形及群体组合处理等方面分析说明形式美规律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本书的修订第二版在原章节的基础上增加了第八章当代西方建筑的审美变异。
第二版发表后据一些读者反映,新增的第八章理论偏多,手法偏少。因而本次修订增补了第九章当代西方建筑赏析。
本书可供建筑师、城市规划师阅读,也可供高等学校建筑专业师生参考。
彭一刚,中国科学院院士。建筑设计大师。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名誉院长。1932年生于安微合肥。曾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六部,完成设计而是余项。著作和设计作品曾获得国家及省部级一、二、三等奖多项。2003年、2006年又分别获得梁思成建筑奖和中国建筑教育奖。
9
《空间操作》
作者:朱雷
《空间操作:现代建筑空间设计及教学研究的基础与反思》提出“空间操作”问题,正是要将抽象思想与具体问题再次结合起来,展开一种从设计操作角度进行的建筑空间研究,以此确立空间设计(及教学)研究的独立价值,回应所谓“建筑自主性”问题,致力于建筑学自身的探讨与回归。全书由三个相互关联并且彼此促发的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上篇)有关空间设计的操作模式,从对相关传统和基础材料的解读中,梳理出“体量与构图”、“结构框架与自由平面”、“抽象要素与构成”,以及装配部件与形式结构等空间操作模式。第二部分(中篇)有关空间设计操作的自身分析,这一分析从设计操作的“要素”和“机制”两个方面展开,提出“形体-构件”与“结构-系统”两类要素,以及“强-弱”与“紧-松”两对机制。第三部分(下篇)有关空间操作的教学练习,以笔者参加的东南大学建筑设计基础教学为例,选取“单一形体与空间建构”、“单元空间组织”,以及“综合空间”三个以空间为主线的教学练习进行具体的阐发和探讨。《空间操作:现代建筑空间设计及教学研究的基础与反思》适于建筑设计、建筑历史及理论等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阅读,同时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用书。现代建筑以来,空间问题已被明确提出并成为建筑学之核心。现代建筑对空间的强调往往隐含了某种抽象思想对具体实物的提升和概括,也因之造成二者之间不同程度的割裂。
10
《空间、建构与设计》
作者:顾大庆、柏庭卫
本书根据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系建构工作室近几年的设计教学成果撰写而成。工作室的教学与研究的核心内容就是空间和构成空间的物质手段相互之间的关系。该研究将建构视为可以训练的设计工作方法,运用模型来构思设计。通过对模型材料的操作直接赋予设计以形式,从块体、板片和杆件这三个基本要素来展开,各要素形成各具特色的空间。各种空间与建构材料相结合,衍生出各种设计课题。本书从空间、建构和方法三个方面阐述练习中所涉及到的上述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并收录了四个学生练习以相关操作步骤,以期广大读者可以从中获得借鉴与启发。
11
《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
作者:程大锦
《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推荐教学参考书·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第四版)》是建筑设计基础语汇的经典入门书,初版三十多年来一直广受好评,被誉为“建筑专业的圣经”。众多建筑专业师生、建筑师皆从《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推荐教学参考书·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第四版)》中获得重要启发与设计灵感。全书内容涵盖了建筑历史、建筑理论和设计作品,堪称一部图文并茂的建筑百科宝典。这本经典的图解参考书有助于学生和执业建筑师理解建筑设计的基本语汇,在建成环境中检验秩序化的形式和空间。程大锦利用其个性鲜明的精美图画,展示了建筑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已穿越时空和文化界限。
系列三:分析制图
12
《建筑形式的逻辑概念》
作者:托马斯•斯密特
本书为中国年轻建筑师和建筑学子提供了一个广阔而坚实的思想平台,它犹如武术中的基本招式,既是基础又是精华,其他的招式均能从中演变而来。
——白月光
这本书可以作为建筑学习的出发点与认知框架(目录),指引今后的建筑学习生涯。
——Vista
这本薄薄的小册子构成了我今后在建筑学上难以涂改的人之框架。
——周星辰star
本书是托马斯教授专为中国青年建筑师和建筑学子编写的建筑入门教科书。作者不仅引导读者如何从宏观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建筑、理解建筑,而且从初学者的角度提出了建筑设计中需要注意的思维方式和基本概念。本书不仅有助于建筑专业初学者建立系统的概念和框架,也可以作为建筑从业者的“解毒剂”;此外,作者简洁又耐人寻味的文字更会给读者留下很多思考与探索空间。
13
《图解现代建筑要素》
作者:塞伦•莫可、安东尼•拉德福德、阿米特•斯里瓦斯塔瓦
建筑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我们生活的地方、工作的地方、玩耍的地方、休闲娱乐的地方都离不开各式各样的建筑,然而遗憾的是,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对它们的感觉却是陌生的。我们总觉得分析或解读一座建筑是专业人士的事,却不曾尝试着对其做出自己的解读。如此一来,我们便失去了理解所带来的乐趣。这本《图解现代建筑要素》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为我们分析了50座经典的现代建筑,由此为我们呈现了分析与解读建筑的方法,让每个人都可以读懂建筑。
本书的一大亮点是加入了大量非常珍贵的剖面图和分析图,这在其他建筑类书籍中是很难看到的。作者将建筑还原到它所处的环境和文脉中,对其进行综合、立体的分析,而不是将其作为孤立的存在,这样做的意义显而易见。当然,对于专业人士而言,书中的50座建筑可能早已烂熟于胸,对它们的解读也不胜枚举,但本书并不只是简单的分析,而是通过分析引导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寻找进一步的分析方式,就算与作者的意见相左,又有什么关系呢!
本书探讨了现代建筑要素与其多样化的物理、社会、文化以及环境文脉的相互呼应关系。书中所研究的50座著名建筑均建于1950年之后,借助照片、文字描述、虚拟现实体验和实地考察等手段,力图为读者提供对每座建筑的简明分析。更为难得可贵的是,我们在书中会看到非常珍贵的剖面图和分析图。虽然对这些著名建筑的解读可能早就有先人之见,有些甚至已经深入人心,但我们希望通过本书可以帮助读者打开思路,对既有的解读提出质疑。
14
《图解思考》
作者:保罗拉索
对建筑师而言,绘图不仅仅是表达思想的便捷工具,而且对思想和解决问题的创造过程来说也是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保罗·拉索在《图解思考》(第三版)中展现了更加多样和易学的草图,可以为设计难题提供灵活的、有创造力的解决办法。他用适用各种情况的图解技艺来支持这种灵活性。他帮助读者建立坚实的草图技能、表示方法以及图示、记注、图表法。
《图解思考:建筑表现技法(第3版)》是关于建筑师运用徒手画草图图解技能辅助建筑设计思考的基础理论专著。《图解思考:建筑表现技法(第3版)》在第二版的基础上,增加了计算机辅助设计及因特网的内容,并对其他原有章节的次序及内容作了调整和补充。《图解思考:建筑表现技法(第3版)》详尽论述了徒手画完善和发展设计构思的多种技能和方法,并附有大量的笔法优美的徒手画草图。
15
《剖面手册 Manual of Section》
作者:保罗·刘易斯、马克·鹤卷、大卫·J·刘易斯
“正如历史所验证的,剖面总是第一个被考虑到的表现手法,并且其在建筑学中的众多可能性还亟待开发。《剖面手册》这本书成功地尝试了在理论层面重新解读剖面,是一本全新的建筑师参考书。”
----ArchDaily
“建筑设计师必读,并且应该是所有建筑、城市设计以及室内设计学院的图书馆标配图书。LTL建筑师事务所精美复杂的绘图必将会激发所有有幸参阅此作品的读者们。”----Spacing
“这是我痴迷的建筑类图书中非常喜爱的一本。我很喜欢好的剖面图,因而也很喜欢这本书。也许它有些违反常理或老套,但是剖面打开了一个令我愉悦的建筑世界,这本书是我的“入门指南”,去好好游览这本建筑世界吧。”----Aaron Betsky, Architect Magazine
本书共总结出7个类别的剖面图,展示了简单的单层建筑和具有复杂结构特征的堆叠建筑,以各种方法进行剖面展示与解析。为了说明这些类别,在经过对众多文献的研究后,作者们构造出63个知名建筑项目精致详细的剖面透视图(包含国际上近百年的知名的建筑结构)。这本书也包含了一些巧妙且易理解的有关历史和剖面应用的注解。
书中首先从一个看似显而易见的问题“剖面是什么?”开始本书的讨论。在建筑制图中,“剖面”作为术语通常被描述为对建筑体量垂直的剖切。剖面是垂直横断面的展示,通常沿主轴线切开物体或建筑。剖面同时揭示了物体的内部外部条件,展示建筑的内部空间、材料、分隔内外的隔膜或墙体,为读图者提供该物体不常见的视角。由于剖面是对物体不直接可见部分的可视化表达,相较于照片、渲染图等,剖面是理解建筑更为显性的方法,是抽象化的呈现。
16
《図解アトリエ・ワン》
作者:アトリエ・ワン
初の図面集となる本書では、図面のみでの表現でアトリエ?ワンのデザインを“解剖”することを試みます。通常、建築書などの理工書では“図面”をまとめたものは“図面集”と称するのが常ですが、今回、本書のタイトルを“図解”としているのには、次の思いが込められています。
「図解は写真のように写実的であるが、写真とは違った感興を呼ぶ。要素を輪郭によって捉え、その輪郭内を水彩で着彩し、ときに文字を書き込む。その手法の徹底が、驚嘆すべき細部を伴った図を生み、観察する対象の多様性を浮き上がらせる。図解において細部を一つひとつ描き分けることは、人間がそれを見る事ができたという達成の証であると同時に、人間の眼差しが対象によって導かれたという証でもある。そういう図解の持つ、主体の開放と観察の誠実によって、アトリエ?ワンによる住宅作品を一覧するのがこの本の趣旨である」(序文より)
この「図解」の手法を用いることにより、建築を学ぶ学生にはデザインやディテールを読み解く参考書となることはもとより、建築が専門ではない一般の読者にも、絵本を見ているような感覚でアトリエ?ワンの建築の魅力が伝わってきます。
いまアトリエ?ワンのディテールがベールを脱ぎます。
内容(「BOOK」データベースより)
これまでにも東京のアノニマスな極小ペット建築や、ハイブリッドなダメ建築を収集し、図解してきたアトリエ?ワンが、本書では自分達のスキルの中で描いてきた、平面詳細図や矩計図などをもとに、そこに空間的な奥行きを与えて住宅を図解。写真なら何枚も必要となる、部材や室の構成、外部環境との隣接性、振る舞いと居場所、物の関係などが、一枚の絵の中にある。
系列四:建筑理论
17
《建筑十书》
作者:维特鲁威
最古老最有影响的一部建筑学经典著作:英文评注本,插图最丰富的现代语言版本。《建筑十书》是西方古典时代唯独幸存下来的建筑书,也是西方世界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一本建筑学著作。一部西方建筑史就是一部维特鲁威的接受史,两千年来,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师和理论家对于维特鲁威的认识和评价,折射出建筑观念的流变,也决定了西方城市与乡村的景观。除了建筑史的价值而外,它还是一部真正的古代文化百科全书,广泛涉及哲学、历史、文献学、数学、几何学、机械学、音乐学、天文学、测量学、造型艺术等诸多领域,它所记载的不少史料在其他文献中已无法寻觅,为科技史、文献学与语文学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马尔库斯·维特鲁威·波利奥(Marcus Vitruvius Pollio),古罗马的御用建筑师和工程师,他编写的《建筑十书》是欧洲中世纪以前遗留下来的唯一的建筑学专著,这本书后来成为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和新古典主义时期建筑界的经典,并且至今仍对建筑学界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18
《走向新建筑》
作者:勒·柯布西耶
“20世纪20年代初,石头缝里迸出了一个孙猴子,柯布西耶出版了《走向新建筑》,造了玉皇大帝的反。”
——中国当代著名建筑学家陈志华教授
《走向新建筑》被称为“一本奇书”、“一本极重要的书”、“一本永远不会磨灭的书”,“它把几千年来的建筑价值观颠倒过来了”。
几千年的建筑史无非是帝王将相宫殿庙宇的历史……
他关心为普通而平常的人使用的普通而平常的住宅,将其当作建筑学的基本层次,而任凭宫殿倒塌。
他关心人的尺度,强调恢复人道的基础,需要的标准、功能的标准、情感的标准,认为这就是一切。
他提出了建筑必须走平民化、工业化、功能化道路,反对搞虚假装饰的古典主义;提出“住宅是住人的机器”这句划时代的名言,并建立了现代建筑的美学观念“工程师美学”。
他的彻底性和坚定性,他的石破天惊的理论和观念,对世界现代建筑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887-1965),20世纪最著名的建筑大师、城市规划家和作家。是现代建筑运动的激进分子和主将,被称为“现代建筑的旗手”。他和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 )、密斯(Mies van der Rohe)、赖特(Frank Lloyd Wright)并称为“现代建筑派或国际形式建筑派的主要代表”。从1920年起,在他主编的《新精神》杂志上连续发表论文,提倡建筑的革新,走平民化、工业化、功能化的道路,提倡相应的新的建筑美学。这些论文汇集为《走向新建筑》一书,于1923年初版,1924年出增订的第二版。 这本书是现代建筑民主和科学化的最有力的宣言,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19
《城市意象》
作者:凯文·林奇
一座城市,无论景象多么普通都可以带来欢乐。从《城市意象(校订版)》中我们发现——城市如同建筑,是一种空间的结构,只是尺度更巨大,需要用更长的时间过程去感知。城市设计可以说是一种时间的艺术,然而它与别的时间艺术,比如已掌握的音乐规律完全不同。很显然,不同的条件下,对于不同的人群,城市设计的规律有可能被倒置、打断、甚至是彻底废弃。
凯文·林奇,任教于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院三十年之久,他帮助建立了城市规划系,并将之发展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学院之一。1988年,他的家人,朋友,同事为了纪念他,以他的名义设立了凯文·林奇奖学金,用以奖掖后进和资助建筑学院的图书馆。
20
《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
作者:[美]简·雅各布斯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纪念版)》自1961年出版以来,即成为城市研究和城市规划领域的经典名作,对当时美国有关都市复兴和城市未来的争论产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响。作者以纽约、芝加哥等美国大城市为例,深入考察了都市结构的基本元素以及它们在城市生活中发挥功能的方式,挑战了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使我们对城市的复杂性和城市应有的发展取向加深了理解,也为评估城市的活力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
简·雅各布斯(1916-2006),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斯克兰顿,早年做过记者、速记员和自由撰稿人,1952年任《建筑论坛》助理编辑。在负责报道城市重建计划的过程中,她逐渐对传统的城市规划观念发生了怀疑,并由此写作了《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1968年迁居多伦多,此后她在有关发展的问题上扮演了积极的角色,并担任城市规划与居住政策改革的顾问。1974年成为加拿大公民。她的著作还有《城市经济学》(1969)、《分离主义的问题。(1980)、《城市与国家的财富》(1984)、《生存系统》(1993)。
21
《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作者:文丘里
我感到特别高兴的是有幸在原序中声称《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一书是“1923年柯布西耶撰写了自《走向新建筑》一书以来有关建筑发展的很重要的著作”。时间证明,没有比这一令人恼火的声明更中肯坦率的了。当时对此极感兴趣或极为不满的评论家如今似乎在花很大的精力引用文丘里的观点而不说明出处,或者责备他做得还很不够,有的还表明他们自己在很久以前就确实提出过。这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当时这部很好而解放的著作适时出版。它为建筑师和评论家们提供了更实际、更有效的武器,使建筑对话的广度和关联形成日益扩大的局面,这大都是由它开创的。”
——文森特·斯库利
《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是文丘里很有影响的一部建筑理论著作。作者认为,建筑具有不足性。出色的建筑作品必然是矛盾和的复杂的,而不是非此即彼的纯净的或简单的。意义的丰盛胜于简明,甚至杂乱而有活力胜于明显的统一。密斯有一句名言“少就是多”,文丘里却认为“多并不是少”。
本书要阐明的概念过于复杂,很难用展览的方式予以表明。本书的论述就像眼前的窗帘一样徐徐升起,一点一点地、论点一个接一个逐渐显现出本书论述的整体。愿读者能够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理念,看见窗帘后面的东西!
全书观点清新、论证有力、并配以精美插图,值得建筑专业的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阅读欣赏。
22
《向拉斯维加斯学习》
作者:文丘里
推荐一:与《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一同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宣言。
推荐二:适合建筑/规划专业师生,全方位了解建筑大师风貌及历史背景。
推荐三:凝结文丘里的建筑理论思想结晶,表达对现代主义纯粹简单化的反抗。
罗伯特•文丘里与丹尼斯•斯科特•布朗的学术着作和建筑作品启发了一代建筑师。”
——美国建筑师协会(AIA)
“二三十年前,后现代主义运动刚刚兴起的时候,学建筑的年轻人没有不知道文丘里的,他的两篇后现代主义的檄文《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和《向拉斯维加斯学习》在西方大学设计学院、建筑学院里更是人手一本。”
——设计理论和设计史专家 王受之
《向拉斯维加斯学习》与罗伯特•文丘里所著的《建筑复杂性与矛盾性》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宣言。他认为群众不懂现代主义建筑语言,群众喜欢的建筑往往形式平凡、活泼、装饰性强,又具有隐喻性。他认为赌城拉斯维加斯的面貌,包括狭窄的街道、霓虹灯、广告版、快餐馆等商标式的造型,正好反映了群众的喜好,因此他在《向拉斯维加斯学习》一书中呼吁建筑师要同群众对话,接受群众的兴趣和价值观,向拉斯维加斯学习。本书从平民建筑观点角度为建筑师们提供了新的思维角度和视野,是一本值得阅读、珍藏的佳作,可供建筑师,各院校建筑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23
《拼贴城市》
作者:柯林•罗
以城市为背景对象有建筑学和城市规划领域,《拼贴城市》是一本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著作,在建筑学与城市研究向后现代转向的过程中,具有一种里程碑式的地位。《拼贴城市》自面世以来,就引起了学界内的高度关注,许多著名学府将其选为必读教材。本书所涉足的范围很广,从经典哲学、社会学、政治学,到现代学术、现代文学、城市建筑史等等,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宏大的人文领域场景,以此来谈论现代建筑与城市。
24
《后现代建筑语言》
作者:查尔斯•詹克斯
20世纪晚期,后现代主义成为建筑领域引领全球的运动。它对单一风格及文化整体性假设提出质疑。在《后现代主义的故事》一书中,查尔斯?詹克斯作为后现代建筑领域的权威人士,给读者生动易懂地诠释了从20世纪60年代初至今的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起源、发展及现状。查尔斯?詹克斯在书中列出的进化表中,标出了不同的思潮,现在都已自成体系。他还讨论了从詹姆斯?斯特林到弗兰克?盖里再到赫尔佐格&德梅隆事务所作品的主要特征。
25
《静谧与光明》
编者:路易斯康
思想改变社会;建筑改变环境的面貌和功能。偶尔,一个人的创造性可以跨越两者;人们建立起来的表达他们情感和身体需要的方式从不会完全一样。路易•康就是这样一个人。
——纽约时报
像所有关于建筑的好书,这本书让你想去那里,想去居住在康充满意义和生动的空间里。伴随每一年过去,康对于建筑和文化的重要性变得越来越清晰,他的建筑具有永恒且表述细致充分的特性越来越明显,它们独特的品质越来越多地进入我们的体验。康喜欢开端,对于那些渴望探究康作品和思想的人,这本充满魅力的书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
——罗伯特•麦卡特,华盛顿大学教授,《路易•康》一书的作者
把建筑的出现视为人性的表达,是极为重要的,因为我们活着是为了表达。
——路易·康
路易·康是现代建筑大师,《静谧与光明:路易·康的建筑精神》以精致的散文笔法阐述了他的建筑精神。一章“静谧与光明:路易·康的话”从各个角度整理了康的演讲词,文字优美,充满诗意;二章“建筑即精神”是作者对康建筑精神的领悟,从建筑内部一一讲述;三章“路易·康的建筑”是康的八个代表作品,作为康建筑思想的例证,简洁直观,大气磅礴,充满力量。
26
《癫狂的纽约》
作者:[荷兰]雷姆·库哈斯
《癫狂的纽约》(Delirious New York)一书中,库哈斯认为“曼哈顿的建筑是一种拥塞的开拓之范型,曼哈顿已产生自己的大都会都市主义――拥塞文化”,并提出了拥塞文化的三个定理:格子(Grid)、脑前叶切开术(lobotomy)、分裂(schism)。格子代表曼哈顿的都市规划,表现出一种不自由和自由间的辩证关系;脑前叶切开术代表摩天大楼内外关系的决裂;分裂则代表摩天大楼叠豆腐式的空间构成造成上下楼层关系分裂的状况。库哈斯认为拥塞文化“解决了形式(外)与机能(内)长久以来的冲突,使曼哈顿的的建筑物兼具建筑和高效能机械;现代的和永恒的。”
雷姆·库哈斯,是当代欧洲著名的建筑师和建筑思想家。在其早期的职业生涯中,它主要以一个叛逆的幻想家的形象出现。而后来,他在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建筑思想研究及写作诸领域均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27
《S,M,L,XL》
作者:O.M.A
S,M,L,XL presents a selection of the remarkable visionary design work produced by the Dutch firm Office for Metropolitan Architecture (O.M.A.) and its acclaimed founder, Rem Koolhaas, in its first twenty years, along with a variety of insightful, often poetic writings. The inventive collaboration between Koolhaas and designer Bruce Mau is a graphic overture that weaves together architectural projects, photos and sketches, diary excerpts, personal travelogues, fairy tales, and fables, as well as critical essays on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and society.
The book's title is also its framework: projects and essays are arranged according to scale. While Small and Medium address issues ranging from the domestic to the public, Large focuses on what Koolhaas calls "the architecture of Bigness." Extra-Large features projects at the urban scale, along with the important essay "What Ever Happened to Urbanism?" and other studies of the contemporary city. Running throughout the book is a "dictionary" of an adventurous new Koolhaasian language -- definitions, commentaries, and quotes from hundreds of literary, cultural, artistic, and architectural sources.
28
《The Manhattan Transcripts》
作者:屈米
"我觉得Tschumi受电影的影响体现在——且先不说他的建筑作品,就针对这本书而言——他尝试把一本book of architecture做成电影,即,他想把一本讲建筑学的书做成一种(或几种)“电影”。就像那些有趣的电影吸引我的地方一样,这本书的妙处也许不在于它究竟讲述了什么,而在于它是如何讲述的。"
29
《建筑概念:红不只是一种颜色》
作者:屈米
《建筑概念:红不只是一种颜色》的观点是,将建筑同“建筑物”区分开来是建筑所体现的思想和概念,它探讨了如下建筑议题:空间和发生在空间中的事件的关系、运动向量、围层、程序和概念—形式等创新思想。
《建筑概念:红不只是一种颜色》一书附有大量插图,追溯了建筑大师伯纳德·屈米30多年来的建筑探索历程。从他早期受观念艺术启发而创作的《建筑宣言和广告》,到巴黎拉·维莱特公园、鲁昂和利摩日的大型音乐厅,再到近期公开的雅典卫城博物馆,本书将带领读者踏上建筑和建筑创造的奇妙之旅。
本书为一般读者和建筑专业人士而作,以作者的口吻叙述了当今的建筑形势,并穿插了许多重要理论著作的节选。
伯纳德·屈米(Bernard Tschumi),世界著名建筑评论家、设计师。他出生于瑞士,毕业于苏黎世科技大学,具有法国、瑞士以及美国国籍。在美法两国之间工作与居住,拥有美国与法国建筑师的执照,长期担任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他著名的设计项目包括巴黎拉维莱特公园、东京歌剧院、德国Karlsruhe-媒体传播中心以及哥伦比亚学生活动中心等。
30
《建筑经典:1950~2000》
作者:[美]彼得·埃森曼
埃森曼敏锐、杰出的分析刺激了读者,甚至对这些最为享誉盛名的建筑产生崭新的认识。他的论证力量将挑战读者最为牢不可破的建筑观念。
——《纽约时报》
《建筑经典:1950-2000》是美国建筑师、建筑理论家彼得·埃森曼于2008年出版的一本重要的理论著作。本书根据埃森曼在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生理论课讲稿整理而成,分析了20世纪后半叶10位影响深远建筑师(莫雷蒂、密斯、柯布西耶、康、文丘里、斯特林、罗西、库哈斯、里伯斯金、盖里)各自的一座重要建筑。通过这十座建筑,埃森曼探讨了这些建筑师的理论立场、创新之处和设计贡献,并反思了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发展。
31
《现代建筑的形式基础》
作者:[美]彼得·埃森曼
《现代建筑的形式基础(精)》译自彼得·埃森曼(Peter Eisenman)于1963年在剑桥大学完成的博士论文,是一本集建筑理论和设计方法为一体的批判性著作。埃森曼是当代很重要的建筑师、建筑理论家及教育家之一,他的思想对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建筑学发展格局产生了不可比拟的影响。他对形式分析、解构主义、图解等概念在建筑学中之运·的认识,早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建筑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这一切思想的源头,都可以追溯到他1963年完成的博士论文,也就是这本《现代建筑的形式基础》。此论文中基于形式分析的思想脉络可以追溯到埃森曼的导师柯林·罗(Colin Rowe)以及柯林·罗的导师鲁道夫·维特科尔(Rudolf Wittkower)。他们的思想共同指向建筑学的“自主性”问题,即建筑作为一门学科的自身的独特规律及批判方法。与此同时,埃森曼在诸多层面上又与他们合而不化,将纯粹的建筑理论转化为实际的建筑设计。这种学术思想的承袭以及突破,在此篇论中得到充分体现。
本书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基于文字阐述,铺陈一种理论架构,它包括导言以及《形式之于建筑》《一般性建筑形式的属性》《形式系统的发展方式》等三个章节;第二部分则结合文字和图解对八个案例进行形式分析,这些案例来自四位现代建筑大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阿尔瓦·阿尔托、勒·柯布西耶及朱塞佩·特拉尼。
32
《建筑氛围》
作者:彼得卒姆托
《建筑氛围》会使读者洞察,“氛围”在卒姆托作品中扮演什么角色,以及它对他意味着什么。有一种交流,一种相互予求,存在于瑞士建筑师彼得•卒姆托的房子与其周围环境之间。专注。充实。当面对卒姆托的建筑时,像“氛围”和“心境”这样的词就不可避免地浮现在脑海:从他营造的空间中,立刻就有完美调配出的感受传达给观赏者、居住者、参观者和左邻右舍。彼得•卒姆托欣赏的场所和建筑是这样的:它提供给人们一个避风港,适于居住,不动声色地有所助益。因此,解读某处场所,介入其中,订出纲要性的用途、意义及目标,起草、筹划、设计出一件建筑作品,这是个曲折旋绕的过程,并非一条笔直的坦途。 对彼得•卒姆托来说,氛围属于美学范畴。
33
《负建筑》
作者:[日]隈研吾
《负建筑》是一本不止于谈建筑队建筑书。我们的欲望让我们把建筑物从周围环境中分割出来,我们忘记了建筑的本意是让我们容身,让我们居住地更舒服,而一味地将建筑当成“物”,在其身上画满了各种符号,直至将我们自身淹没。我想,这一点应该是隈研吾最想表达的。而他自己也是由此出发,在现实中努力设计和建造“负建筑”——最适宜的建筑。
——朱锷 旅日著名平面设计师
《负建筑》这本书,隈研吾似乎并不急于给出什么是负建筑的答案,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一个建筑师对自身使命的叩问和思索。
当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在我们身边拔地而起,当越来越多的建筑物被我们当做“强大”和“富有”的象征,隈研吾却在思索在不刻意追求象征意义,不刻意追求视觉需要,也不刻意追求满足占有私欲的前提下,可能出现什么样的建筑模式?除了高高耸立的、洋洋得意的建筑模式之外,难道就不能有那种俯伏于地面之上、在承受各种外力的同时又不失明快的建筑模式吗?
34
《Yes Is More》
作者:BIG
Action-packed architecture
A manifesto of architecture as seen by the Copenhagen-based group BIG, told in comic book form Yes is More is the easily accessible but unremittingly radical manifesto of Copenhagen-based architectural practice Bjarke Ingels Group, or BIG. Unlike a typical architectural monograph, this book uses the comic book format to express its radical agenda for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It is also the first comprehensive documentation of BIG's trailblazing practice--where method, process, instruments and concepts are constantly questioned and redefined. Or, as the group itself says:
"Historically, architecture has been dominated by two opposing extremes: an avant-garde full of crazy ideas, originating from philosophy or mysticism; and the well organized corporate consultants that build predictable and boring boxes of high standard. Architecture seems entrenched: naively utopian or petrifyingly pragmatic. We believe there is a third way between these diametric opposites: a pragmatic utopian architecture that creates socially, economically and environmentally perfect places as a practical objective. At BIG we are devoted to investing in the overlap between radical and reality. In all our actions we try to move the focus from the little details to the BIG picture."
Bjarke Ingels attracts highly talented co-workers, but also gifted and ambitious client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He then creates intelligent synergies from wild energies and unforeseen dynamics, and transforms them into surprising, functional, valuable and beautiful solutions to the specific and complex challenges in each task.
BIG projects have won awards from the Royal Academy of Fine Arts, and the Special Jury Prize at the Venice Architecture Biennale, as well as many other international prizes. Yes is More is a play on words that represents the company's ethos and sums up its irreverent attitude towards excessive formalism, and its determination to involved the population at large in its creations. As an extension of its methods and results, its debut monograph uses the most approachable and populist means of communication available--the cartoon.
系列五:建筑史学
35
《中国建筑史》
作者:潘谷西
《中国建筑史》除供高等学校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作教材外,也可供考古、风景园林、旅游、工艺美术、舞美等专业人员及广大读者阅读、参考。全书分中国古代建筑、近代中国建筑、现代中国建筑三部分,每一部分除对发展概况进行综述外,重点对城市建设与各类型的建筑作了分章论述。其中古代建筑部分所占分量较重,内容较系统、全面,对木构建筑特征和清式建筑做法也辟有专章介绍;近现代建筑部分则着重于建筑发展的概括论述和典型实例的分析,使读者对近、现代中国建筑的发展有一个完整而具体的了解。为了使读者获得更丰富而形象的相关信息,《中国建筑史》还配有光盘,收录古代建筑重要实例的彩色照片约千幅。
36
《外国建筑史》
作者:陈志华
《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第4版)》全书主要介绍了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的建筑,欧洲“古典时代”的建筑,欧洲中世纪建筑,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和绝对君权时期的建筑,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建筑,亚洲封建社会的建筑,美洲印第安人建筑等。
37
《华夏意匠》
作者:李允鉌
《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除了直接相关的艺术和科技之外,还包括了历史、哲学、文学、政治、宗教等学科。它的内容意涵深邃,语言亲切隽永,堪称中国建筑文化领域中的“传世之作”。对于建筑师、设计师、美术家、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等专业人士以及从事一般文化艺术活动或爱好中国文化艺术的人士,他都是一本不可多得参考书。
本书作者李允鉌出身书香世家,其父李研山是三、四十年代著名的岭南画家、书法家和诗人,被誉为“山水画大师”。李允鉌在其父的熏陶和影响下,自幼便打下了扎实的中国传统艺术与传统文化基础。五十年代李允鉌自华南工学院建筑系毕业,他先后在沈阳、北京、香港、曼谷、新加坡等地从事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及室内设计工作;同时还对建筑理论,尤其是中国传统建筑设计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总结。
38
《世界现代建筑史》
作者:王受之
《世界现代建筑史(第2版)》是修订版,修订的基本要求是修改错误、补充不足、增加新内容,而修订工作我自己订了以下几个标准是:存在错误的地方、不准确的地方、过于绝对的说法一律修改;这里有内容、理论阐述的错误,也有文字的错误和不准确的修改,这个工作花费的时间比较多;人名的翻译进行了统一,并且在书后有人名翻译对照一览表;为了保持相对准确,在人物、建筑物、建筑运动和艺术运动出现在《世界现代建筑史(第2版)》第一次的时候都在后面附加了原文的名称;日文中的汉字中国读音和日本读音基本完全不同,比如丹下健三,读音是Tange Kenzo,因此全部用罗马拼音注出。
原书中关于后现代主义的八、九两章合并为一章。当时的布局,是因了后现代主义正处在高潮的情势,现在后现代主义已经衰落,因而布局上已无须给予如此大的篇幅了。
最后的第十章是新增加的,目的是反映21世纪以来建筑发展情况的内容,介绍和讨论当代各个国家建筑设计的部分,添加了不少国家和建筑家、建筑事务所以及他们相关作品的介绍和简单的评价,希望这个版本能够适应读者希望更多了解当代建筑情况的需求。
本次修订基本保持了原书的通俗性,这本书是给大众看的,主要是为学习建筑的学生而写的。专家们有更深的学术要求,需要作更深入的学术探讨,可以看其他的著作。
39
《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
作者:[美]肯尼斯·弗兰姆普敦
一部内容广泛的、实用而出色的建筑学著作。在这部具有挑战性的著作中,许多章节都可以因其敏锐的评论而独立成章;贯穿始终的理性批判力是本书最大的特征。
——阿达•路易斯•赫克斯塔布尔《纽约书评》
我们今天所拥有的关于现代建筑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建筑设计》(Architectural Design)
本书是对世界现代建筑的一次全面审视,是国际著名建筑师、建筑史家及评论家肯尼斯•弗兰姆普顿的成名作,1980年问世以来即获极高赞誉,被称为现代建筑发展史的经典之作,多次再版。2004年,三联书店曾出版该书第三版中译本,深受读者欢迎,亦多次重印。在此第四版中,作者在第三版的基础上,以全球化时代为背景增补一章,从地形、形态、可持续性、物质性、人居及公共形式等六个方面分析世界建筑在近三十年来的变化。
本书资料翔实,涵盖了自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90年代几乎所有主要的建筑思潮及流派、建筑师及代表作;丰富而精致的图片,令本书的阅读更加直观;客观而精到的论述,使现代建筑发展中纷繁复杂的线索变得清晰可循,建筑及建筑艺术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关怀贯穿始终,建筑与音乐、绘画、哲学的内在联系也更可感知。
40
《现当代建筑十五讲》
作者:董豫赣
简明现当代建筑史,史论结合,精彩纷呈。
董豫赣,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著名建筑师、建筑评论家,人称"老董"。在北大主讲"现当代建筑赏析"通选课十年,成为北大最受欢迎的精品课之一;为理清讲义陆续撰写的七十余篇论文,在各类杂志上刊登;偶然著成的两本有关建筑与艺术的小书《极少主义》《文学将杀死建筑》,都在半年左右重印;为教学实践所建成的几幢建筑,曾被国内外多种报刊报道,并由此出版了两本专著《从家具建筑到半宅半园》《败壁与废墟》;近年来迷恋造园,相关造园作品连续三年入选《中国建筑艺术年鉴》,为此新开一门"中国古典园林赏析"通选课,也从几年前三十余人的冷清小课发展为百余人的拥挤大课。
文章来源:Mireta
文章校对:RAC小五哥
记得给小编喂食哦~